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

構造出故事人物的人生藍圖---製片 失智老人的春天製作過程(三)拍攝



失智老人的春天

拍攝大致上分為三類:
1.人物訪談:這是故事串連的主要內容
2.空景:環境拍攝、資料拍攝、新聞片段等等。可使用的素材轉化成影音片段,剪接到影片裡
3.事件:當時所發生的事件,人物參與的各式活動、人物的生活情況、人物與他人的互動生活。



一:人物訪談:在這部片「失智老人的春天」,就是進行失智症的家人訪談,詢問他們生活習慣、方式,以及參與什麼樣的活動及課程,來幫助患者能夠保持腦部的活躍。也詢問失智症的專家及醫師,了解要如何預防?要如何發生後剛如何幫助患者?在訪談過程中,拍攝對我來說有些事項要注意。

a.當在訪談時,要讓被訪者放輕鬆以及能夠面對鏡頭,因為一般人不常面對鏡頭,面對時會緊張,所以要時常去訪問,拉近與被訪者的距離,並且在每次訪問時,都拿出相機,不管是有沒有拍,都要讓被訪者看見相機,讓他能夠慢慢地適應鏡頭,之後人物會比較自然地面對鏡頭。

b.鏡頭拍攝時,訪問者可以面對面坐在被訪者的正前面,而攝影機在訪問者的左右四十五度,營造出訪談的氣氛。

c.因為訪談內容非常重要,所以訪談的環境要盡量保持安靜,有電風扇、冷氣等聲音,將它關閉,若是真的無法避免,就是換環境或是調整訪談時間,收音要收好,最好是能有一個無線麥克風別在身上,若是真的沒有的話,可以利用一般有線的小型收音麥克風,連接在相機上,讓收訪者聲音能夠清楚明亮。

d.人物訪談時,常常會很長以及會一直在同樣的地點,當有兩台機器時,可以一左一右,並且一台取半身景,一台取胸上景,對於之後的剪接交替,會有不同的感覺,當然若是表情豐富的話,或是特別情緒反應時,也可以抓特寫,此時兩台攝影師要先行溝通如何拍攝,若是只有一台機器出機的時候,尺寸可以調整,一般來說會有大(半身)、中(胸上)、小(頭部或肢體)、特寫(更局部,例如:只有眼睛等等),在拍攝時,也可以以這個原則來拍攝,先拍大,再來中、小、特寫,讓之後剪接有比較多的畫面可以剪、可以變換,讓觀眾在視覺上有不同的感受,在尺寸變換的時機,最好是在訪問者再問問題的時候變換,當被訪者開始說話時,就不要再變換尺寸,變來變去,會很難以被剪接使用。



二、空景拍攝:被訪問者家的環境、活動場所的環境、資料拍攝、照片翻拍、或是網路影片翻拍(並且需再畫面上註明出處)、也可以拍攝天空、草地、花木等等自然場景,若是太陽天或是下雨天,有時候都是可以營造氣氛的畫面,下雨代表難過、陰沉,太陽天代表開朗、光明,晴轉陰,代表光明轉黑暗、轉變,這些等等的畫面,在故事鋪陳、轉折、結尾都可以幫助營造氛圍,也能提供觀眾視覺上的伏筆。像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,有一天下大雨,我看見操場被淋,並且空無一人,當時只覺得很美、很憂傷,沒想到放在之後提報的影片裡派上用場,一開頭就用這個畫面來開場,讓人感受難過,還有花的意義,最後放花開的影片,都有些意涵的,只是當時剪接都還沒有考慮到這麼多,只是事後想起,才了解這個畫面的意義,所以一部影片每個畫面,都要有所意涵,或是要用來鋪陳、伏筆、埋梗等等。

a.拍攝畫面的時候,盡量保持在五到十秒左右,從開始錄影的兩秒後,默數五到十秒,在切掉換下一個鏡頭,若是要靜止不動的話,盡量採取腳架的方式。




三、事件拍攝:每個人物都一定有他的生活模式、生活情境,參與課程或是活動等,此時也都是拍攝的好機會,當時,每個禮拜都有開辦活動課程,都在中山國中辦理,所以每個禮拜都會有日常拍攝行程,之後這些患者與家屬們也有參與一個大型的活動並且表演,在此,更是一個絕佳的拍攝機會。但是,紀錄片好玩及困難的事,就是只有一次機會,因為時間一過,就再也沒有機會了,就算有,也不會像當下的活動一模一樣了,所以要把握每次拍攝的機會,而在拍攝前,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,了解當天的流程表、環境、會發生的事件,來幫助安排人員的職責及範圍。

a.日常拍攝行程:因為每次的場景都相同,流程大致上也都相同,有可能些許的不同,所以要事先了解每次的課程活動是什麼,定出每次拍攝的目標及方向,才能夠拍攝出不同的素材,若是沒有安排的話,有時候真的會不知道要拍些什麼,會產生倦怠感,有時候會拍到不知道怎麼拍,所以事先了解、定目標是很重要的步驟。

b.非日常拍攝行程:由於非日常的活動,通常只有一次機會,所以事先安排與定調都是非常重要,紀錄片就是要先跑在事件前面,才能預先抓到要拍攝的,以及符合主題的畫面,像這部片的「記憶九九」活動,就是在松山菸廠舉辦的,裡面有各協會辦的活動、還有主舞臺表演及觀眾觀賞,這次被訪者他們也有參與表演,所以我們決定拍攝,雖然還不知道可以如何運用,但是不拍就沒有畫面,拍了,至少還有畫面可以提供使用,而且不拍的話,下次要再拍就要等一年,也有可能明年就沒有人參與,而且參與的人有可能也不是這次的人了,因此非常建議一定要拍這些難得的場面,即使都還不知道要如何使用,都先去拍。參與之後,我們就決定拍攝什麼畫面並劃分大家職責。主要如下

1.表演活動整場拍攝:此建議要用HDV或是DV拍攝,因為活動長,數位相機容易電池過熱開不了機,而且無法拍很長,DV機器可拍攝長且不易過熱。

2.參與人物準備:從開始集合到現場準備,最後表演完畢至散場,一人全程跟著人員身邊,並且多拍攝主要被訪談人員及家屬。

3.空景:多是遊機拍攝,利用手持及單腳架,隨機拍攝,展覽的畫面、參與民眾的畫面、場地的畫面、民眾進場、散場的畫面,以及觀眾觀賞表演的畫面等等,現場可以拍攝的元素都可以拍攝下來做為素材。

c.活動表演:表演時,最好都是全程拍攝,若是有音樂的話,最好是從頭到尾拍攝下來,因為有時候音樂的音軌反而可以成為剪接畫面的利器。當然拍攝也是分成大、中、小、特寫的畫面,若是只有一台機器的話,我會選擇大景,定住不動,這也會是最安全的鏡頭使用,若是什麼都想拍的話,到時,會很難以剪接。除非有多機可以互相配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