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老人的春天
「失智老人的春天」是我在2012年的作品,是第一支紀錄片,也是我踏上影視製作的啟程,這是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,不完美工作室協辦的紀錄片課程活動,共三個月的課程,在這之中,有許多知名的紀錄片導演,來此教課,在這裡學到了很多,也開啟我對於社會的視野,製作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觀點,雖然說紀錄片是很客觀地記錄現場當時所發生的影片,但是在製作一開始就要知道自己要說的主軸是什麼?也就是在發想階段就要了解想拍什麼?
一、發想階段:在最初的階段,要先了解自己要拍什麼?什麼是自己想要拍的東西?所以要從自己喜歡的、自己想了解的、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來拍攝。在這個課程,一開始有個題材發表會,每個人都有五分鐘來呈現出自己想要拍攝的提材,不管是用剪報或是影片都可以提出,接著再來篩選出題材,我自己本身是要拍攝urs155的故事,但是沒有選上,於是去併在別人的議題裡面,當時有一位寶姐,本身是公共衛士,政府的衛生護士,每年都必須針對區裡的市民,做些保健或是照護的活動,幫助市民注重自己的健康,那年因為他是負責幫助失智症的市民,來提供一些方式,幫助他們來維持生活的動力,在他照料之中,他有感受到很大的感動,一位老先生,他全盲也有些輕微失智,他一開始參與活動時,什麼都不做,也不說話,都不與人互動,直到音樂治療課程,帶領這些老朋友,去唱歌、聽音樂,一次又一次,這位老先生開始敞開心房,慢慢開始與寶姐說話,要回去時還會問,什麼時候還能再來?在這之中,寶姐被感動了,於是他開始興起想要拍攝、紀錄他們的念頭,因為時光飛逝,接下來的日子會發生什麼?誰都不知道,於是他便參與這個課程,而我也被他感動了,進入他的團隊,更厲害的事,當時寶姐團隊只有三人,其他兩位,都是他辦理課程的志工,而他們也都是七十幾歲的老爹,這個讓我更感動,他們到了這個年紀,都還願意去幫助別人照顧別人,讓我超級感動。
p.s
a.在發想階段時,我的做法,會有一些東西可以讓我做參考。例如:新聞話題(社運等等)、生活體驗(去跑馬拉松、跳舞、登山等等)、生活周遭人事物(自己父母、家人、朋友等等)、生活感受(喜怒哀樂)、有興趣的物品、藝術、喜歡的地方等等,一切人事物都可以紀錄下來,沒有限制、沒有拘束,這跟寫作劇本的收集題材也是相同的。
b.接下來就是確定題材(議題),找到自己想拍的東西後,就要開始深入了解,也就是所謂的「田野調查」,這一個階段非常重要,因為這個關係到你要發展的方向、發展的深度、發展的廣度,然後確定自己的觀點及角度,就一直深入進去,因為當深入後,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說,有太多的事情我們不瞭解,有太多的太多說不出來,當然還有轉化成劇本也是非常有用的,除了角色的建立、背景的架構、時代的特色、人與人之間的言談舉止文化,越深入調查了解,越能還原真實情況,自然能說服觀眾進入影片,也更能抓住要說的重點,就像是「甄環傳」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在調查時代背景等,越深入了解,架構、方向就會越清楚、越能抓住重點,「惡魔就藏在細節中」
c.當確認後議題之後,就開始進入田野調查,找出要說的核心,光是在要說什麼故事的時候,就讓我們非常困擾,我們確認要拍攝的人物之後,卻找不到要說些什麼。後來感受到失智症的朋友,他們其實不了解發生什麼事,而周邊的人卻是什麼都知道,而最痛苦的往往都是家人,又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有關失智的片子都是以記錄他們的病情為主,電影也都是以這樣的導向,常常都是很悲傷的結局,所以我們就把焦點放在家人身上,而不是僅僅記錄失智症朋友的病情,而在這之中,這些失智症的家人們,他們齊心協力、互相幫助,都走出了這個大陰影,也因此,一定還會有發生家人變成失智症,但是卻無能為力、不知所措的人們,常常會面臨黑暗的恐懼,因為上述種種的原因,我們主軸就是拍攝失智症的家人們為主,他們怎麼照顧?他們怎麼度過?他們怎麼去了解失智症朋友?怎麼去找地方幫忙協助?為他們埋下一個希望的種子。
一、發想階段:在最初的階段,要先了解自己要拍什麼?什麼是自己想要拍的東西?所以要從自己喜歡的、自己想了解的、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來拍攝。在這個課程,一開始有個題材發表會,每個人都有五分鐘來呈現出自己想要拍攝的提材,不管是用剪報或是影片都可以提出,接著再來篩選出題材,我自己本身是要拍攝urs155的故事,但是沒有選上,於是去併在別人的議題裡面,當時有一位寶姐,本身是公共衛士,政府的衛生護士,每年都必須針對區裡的市民,做些保健或是照護的活動,幫助市民注重自己的健康,那年因為他是負責幫助失智症的市民,來提供一些方式,幫助他們來維持生活的動力,在他照料之中,他有感受到很大的感動,一位老先生,他全盲也有些輕微失智,他一開始參與活動時,什麼都不做,也不說話,都不與人互動,直到音樂治療課程,帶領這些老朋友,去唱歌、聽音樂,一次又一次,這位老先生開始敞開心房,慢慢開始與寶姐說話,要回去時還會問,什麼時候還能再來?在這之中,寶姐被感動了,於是他開始興起想要拍攝、紀錄他們的念頭,因為時光飛逝,接下來的日子會發生什麼?誰都不知道,於是他便參與這個課程,而我也被他感動了,進入他的團隊,更厲害的事,當時寶姐團隊只有三人,其他兩位,都是他辦理課程的志工,而他們也都是七十幾歲的老爹,這個讓我更感動,他們到了這個年紀,都還願意去幫助別人照顧別人,讓我超級感動。
p.s
a.在發想階段時,我的做法,會有一些東西可以讓我做參考。例如:新聞話題(社運等等)、生活體驗(去跑馬拉松、跳舞、登山等等)、生活周遭人事物(自己父母、家人、朋友等等)、生活感受(喜怒哀樂)、有興趣的物品、藝術、喜歡的地方等等,一切人事物都可以紀錄下來,沒有限制、沒有拘束,這跟寫作劇本的收集題材也是相同的。
b.接下來就是確定題材(議題),找到自己想拍的東西後,就要開始深入了解,也就是所謂的「田野調查」,這一個階段非常重要,因為這個關係到你要發展的方向、發展的深度、發展的廣度,然後確定自己的觀點及角度,就一直深入進去,因為當深入後,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說,有太多的事情我們不瞭解,有太多的太多說不出來,當然還有轉化成劇本也是非常有用的,除了角色的建立、背景的架構、時代的特色、人與人之間的言談舉止文化,越深入調查了解,越能還原真實情況,自然能說服觀眾進入影片,也更能抓住要說的重點,就像是「甄環傳」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在調查時代背景等,越深入了解,架構、方向就會越清楚、越能抓住重點,「惡魔就藏在細節中」
c.當確認後議題之後,就開始進入田野調查,找出要說的核心,光是在要說什麼故事的時候,就讓我們非常困擾,我們確認要拍攝的人物之後,卻找不到要說些什麼。後來感受到失智症的朋友,他們其實不了解發生什麼事,而周邊的人卻是什麼都知道,而最痛苦的往往都是家人,又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有關失智的片子都是以記錄他們的病情為主,電影也都是以這樣的導向,常常都是很悲傷的結局,所以我們就把焦點放在家人身上,而不是僅僅記錄失智症朋友的病情,而在這之中,這些失智症的家人們,他們齊心協力、互相幫助,都走出了這個大陰影,也因此,一定還會有發生家人變成失智症,但是卻無能為力、不知所措的人們,常常會面臨黑暗的恐懼,因為上述種種的原因,我們主軸就是拍攝失智症的家人們為主,他們怎麼照顧?他們怎麼度過?他們怎麼去了解失智症朋友?怎麼去找地方幫忙協助?為他們埋下一個希望的種子。
於是我有一個想法,不過卻沒有被夥伴採納,但是到了後製時,大家才能夠了解到我的想法,預知分曉,再請收看下篇文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